2024年09月15日

微型会众研讨会(二)|吴子平博士:微型教会面临的挑战

作者: 刘索菲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8月26日 09:00 |
播放

2024年8月1-3日,一场题为“微型会众线上研讨会”举行,先后有三场讨论进行。 

此次研讨会是由新加坡的道渊学社和新加坡圣经公会的道耕门徒培训学院共同主办,一室课堂、城曦社区教会、基石教会、爱家教会和DHIM协办。

继8月1日晚第一场研讨会上吴子平博士就什么是微型教会,为什么要做微型教会的内容进行分享后,8月2日晚吴子平博士继续分享了微型教会面临的四大误解、做微型教会的担忧以及他个人研究微型教会的两点回应。

吴博士表示,我们是在对未来教会可能出现的一个模式进行对话,因此他盼望大家能够本着开放的心和正面的态度进行对话和研究。

他认为他研究微型教会最大的收获是帮助他所带领的几间教会回到教会的本质里面,而这是无论大教会还是小教会都需要的。同时他也表示,如果有人有感动说上帝呼召他做微型教会,那他会很感恩,但如果你的现实环境不适合做微型教会,他也提醒我们不要做“革命者”,但可以与同工、牧者进行对话,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微型教会面临的四大误解

由于微型教会是近年来全球出现的一种教会发展新趋势,又与传统教会有许多不同,因此很多人在谈到微型教会时会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

吴博士将这些误解总结为四个方面——与传统教会的冲突、没有问责机制和容易导致个人中心、没有深度和系统性、没有专业性和规模,并从误解的根源、如何解开误解、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1.与传统教会的冲突

之所以有人认为微型教会与传统教会有冲突,误解的根源在于支持微型教会者的激烈言论、过度批评传统教会、绝对化微型教会,导致传统教会对于微型教会有了防御心。

那如何解开误解呢?吴博士从历史视角的补充、互补性的探讨、神学反思和文化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就像教会崇拜的模式多姿多彩一样,教会也一直存在着多种形式和表达方式,比如家庭聚会和集体敬拜等模式,宗教改革后出现了更多的形式,这是教会适应不同的文化和需求的能力。如果有人认为天下所有的教会只有一种聚会模式,那将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吴博士带领我们思考,我们是否可以开放一些,允许不同的种族、文化和地区有不同的崇拜和聚会模式呢?比如我们是否可以接受一个教会没有建筑物,是否可以接受停车场的聚会?

微型教会和传统教会可以在多个方面互补、彼此支援。“没有一间教会可以涵盖所有人”,吴博士说:“讲到微型教会和传统教会,希望谈到互补、彼此配搭的观念,像婚姻一样漂亮的关系”。

他强调说,教会的本质不在于组织形式,不是一定要有固定的地点、多远的距离、人数多少才算崇拜,重点是我们对基督的呼召是忠诚的、委身的,而不在乎聚会的模式和地点,我们要思考如何在特定的处境中,最佳地体现基督的福音,比如,上帝呼召我在办公室做一个微型教会是否可行?

而从文化适应性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教会模式可以适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需求。多样性的教会模式可以避免将任何一种模式绝对化,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怎么在多元文化中满足不同人的需要,甚至我们在教会里面做一个微型教会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他总结说,微型教会面对的挑战与机遇是教会合一的同时需要允许并且学会欣赏多样性,除此之外,微型教会如何保持其独立性,但又能与更广泛的基督教社群保持连接也是她要考虑的一个重点。

2、没有问责机制、容易导致个人中心

微型教会没有问责机制,也容易导致个人中心,之所以有人这样误解是因为他们认为微型教会缺乏正式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领导层级,也没有传统的监督机制,因此会成为个人意见和偏好的温床,而不是一个健康的信仰社群。

吴博士表示,就像在城市居住的人对社区和环境的依附性很强一样,基督徒也可能对于教会的组织和架构有很强的依附性,表现在基督徒信仰的好坏完全依附于教会的讲台,如果教会的敬拜不吸引他们,讲道不能帮助他们,那他们就不能成长,这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他鼓励我们思考,微型教会和传统教会是否有可以对话的可能性,因为微型教会太过于没有组织,而传统教会太过依附于组织了。同样地,在教会的监督机制方面,也可以考虑两者是否有对话的可能性,因为有些传统教会也没有很强的监督机制,即便有,也很难杜绝某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因此如何找到平衡也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方向。

在问责方面,微型教会与传统教会走的是不一样的路线,是通过关系性来达到问责的目的的。吴博士回忆,当他在一间大教会做传道人时,被要求在白板上标明他探访的时间以及探访结束的时间。而微型教会虽然是非正式的,但却有有效的问责机制,这是通过紧密的人际关系来实现问责的,成员之间的了解可能比在大型教会更加深入。这样的做法就像一个家庭是非正式的组织,但是却在小心地管理各方面的人、事、物。比如孩子没回家吃饭或者回家晚了,父母会出于关心问一下原因,而孩子出门也会和父母打声招呼。

除了关系性问责,网络问责也是微型教会实现问责机制的一种方式。许多微型教会并非完全是独立运作的,而是附属于更大的可以为他们提供教义指导、领导培训和相互支持的网络或者联盟。比如微型教会会通过网络将自己的决定与其他微型教会的做法进行对照,如果一致当然很好,如果不一致,那她们就会找导师或者神学院的老师进行咨询。

微型教会很重视圣经教导的重要性。大多数微型教会都会强调圣经教导的中心地位,这可以帮助防止纯粹个人化或主观化的信仰表达。除此之外,微型教会经常强调团体伦理和相互的责任,成员被鼓励在日常生活中彼此支持和监督,这可以创造一种强大的社群问责文化。

吴博士强调,微型教会不是靠一个组长或者一个牧师来带领的。虽然微型教会没有牧师或长老,但通常会有一些自然形成的领袖或者带领者,这些人承担着教导、辅导和带领的责任,为群体提供方向和指导。比如根据不同的恩赐,微型教会会让大家各司其职,有带领查经的人,有带领唱诗赞美的人,有带领见证分享的人等等。

他说:“个人化并非个人主义”。微型教会会提供更个人化的信仰体验,但这并不等同于个人主义。他举例说,他喜欢穿蓝色衣服,时间久了其他肢体也跟着穿蓝色衣服;他用的是苹果电脑,后来他发现他培养几年的同工也开始使用苹果电脑。他表示,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许多微型教会强调群体和相互依存,目标是为了让教会成员有高参与度,而不是孤立地追求个人利益。

在问责方面,微型教会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是,如何在非正式的环境中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如何平衡个人自由和团体责任,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的问责文化,同时又保持其灵活和非正式的特性。

3、没有深度和系统性

微型教会之所以被误解为没有深度和系统性,是因为有人认为微型教会缺乏深度的神学教导和系统性的信仰培养,缺乏传统讲道和神学课程,也没有专职牧师或神学教育背景的带领者。

但吴博士表示,微型教会拥有体验式学习的优势。她采用更加体验式和参与式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成员深入地理解和内化信仰的教导,可以帮助更多人了解他们学到了什么,要问的问题是什么,要关注的是什么,因此可以激发成员高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这比传统单向的讲授更加有效,更能促进真正地学习和成长。

除此之外,微型教会也提供了个人化的学习路径。微型教会的小规模允许更加个人化的学习和成长路径,她会根据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兴趣提供指导和资源,促进成员更深入的学习。吴博士介绍说,曾经有个微型教会花了半年的时间谈饮食神学,比如圣经是怎么谈饮食的,圣经的饮食观是怎样的,圣经是怎么谈健康的等等,参与的成员都很兴奋,也有新朋友加入进来。

吴博士说:“生活就是神学,神学就是生活。”微型教会强调生活中的神学,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仰的教导,这可以帮助成员将神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进成员对圣经更深入和适切性的理解。有些信徒反映听不懂讲台上的牧师在讲什么,因为牧师讲的神学太深了。因此,我们讲台的信息要更落地,才能满足信徒在生活中活出信仰的需要。

许多微型教会会利用各种在线资源、书籍和外部资源来补充自己的教导,这种模式可以为成员提供广泛的神学视角和深度内容。此外,微型教会中的成员具有长期关系的深度,这是一般大教会所没有的。

“实践神学这块是她们表达最彻底的。”吴博士这样评价微型教会。微型教会一般很强调实践神学,即在具体生活处境中理解和应用信仰,帮助成员发展一种更加细致入微和处境化的神学理解。由于微型教会成员间的距离很近,所以他们一定会遇到重要的生活课题,即使是你生活中的一些“小动作”也会被身边的人看到并觉察到你的需要,及时给与你实践性的回应。

在深度和系统性方面,微型教会面对的挑战与机遇是,如何在非正式的环境中确保神学教导的深度和系统性;如何平衡经验学习和系统教导(有些内容是教会成员暂时不需要的,但却是需要学习的核心神学教导);如何促进全面的信仰成长,同时保持其互动和参与的特性。

4、没有专业性和规模

有人批评微型教会没有专业性和规模,是因为他们将大型机构的标准应用在了微型教会当中,因此认为微型教会规模小、资源有限,无法提供专业化的事工和服务,就像大公司和小公司提供的服务不一样。

吴博士表示,微型教会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小规模可以促进创新和快速适应,也没有大型机构的束缚,可以更灵活地尝试新想法和满足特殊的需求。他举例说,假如一种诗歌类型不适合一间微型教会,那他们不需要过五关斩六将,询问很多牧师、长老的意见,他们可以直接换一个适合他们风格的赞美诗类型;再比如,一间微型教会成员觉得某个圣经译本很难读懂,那就换一本适合且容易读的圣经译本就可以了,很容易协调和改变。

微型教会可以通过网络合作来弥补个体资源的不足,比如某个微型教会查经很强,另一个微型教会布道很强,那他们可以找到彼此并联合起来举办一些项目,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效应。

微型教会注重质量而非数量,她可能无法提供大量的项目和服务,但可以专注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的体验。这种深度过于广度的模式,对于那些真实想做门徒的人更具有吸引力,而对于那些只是想参加教会活动和礼仪的会友吸引力则很弱。

现代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和在线协作工具,使得像微型教会这样的小型组织能够以以前不可能的方式连接和合作,利用这些工具扩大其延伸和效率。

在专业性和规模方面,微型教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供全面的事工;如何平衡专业化和普遍参与;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有限资源。同时吴博士也给出了几点解决方案,比如一个教会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几个教会联合在一起来完成;寻找专业人士帮助微型教会做门训;根据教会信徒的恩赐设计教会活动,最大化地利用有限资源。

二、做微型教会的担忧

做微型教会的人主要有两点担忧,一个是牧养问责,一个是信仰素质。

大部分人认为微型教会没有受过训练的牧师,因此担心出现牧养问责问题。但吴博士表示,不是所有的微型教会都没有受过训练的牧师,只是有一些没有。他表示,微型教会的困难在于平信徒全职领袖如何平衡牧养和家庭的责任,因为处理不好会带来教会持续性的挑战,一旦主要领袖离开或者陷入到焦怠中,微型教会可能会面临牧养中断的问题。

针对微型教会权力滥用的风险、缺乏外部监督导致逐渐偏离正统信仰的风险、没有正式的财务控制带来管理失当甚至欺诈的风险,吴博士表示,这不只是微型教会面对的问题,而是所有教会共同面对的挑战。

在处理冲突和分裂的问题上,微型教会具备的亲密关系可能导致冲突更加个人化,因为一旦在很深的关系中发生冲突时,带来的伤害也是很大的。如果卷入冲突的是教会关键领袖,那整个微型教会很可能陷入到瘫痪当中。此外,微型教会没有缓冲区,也没有可转换的空间。吴博士举例说,假如教会中一位弟兄追姐妹被拒,如果他在一个有好几场崇拜的大教会,那他可以从第一堂崇拜跑到第二堂崇拜,但在微型教会就没有可选择的空间,可能会陷入到尴尬的场面中。

关于信仰素质,微型教会可以在有深度和系统的前提下,达到信仰的全面和平衡。微型教会不是随便做的,而是有一套系统,也可以设计一套方法的,以达到在传统和创新中保持平衡,在变化和灵活性中坚持正确的教义。吴博士表示,将来可能会出现一个可以见证微型教会纯正教义的平台,将所有的微型教会都容纳进去。

三、吴博士的个人回应

吴博士在研究微型教会的过程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所有微型教会面临的问题也都发生在大教会,只是有的大教会解决了这些问题,有的没有。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只有微型教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在最后提到,在微型教会中“人”是最关键的,因为我们做的是关于人的工作。基督徒必须明白人的一生有信仰、家庭、工作、社群这四大板块。做教会的人要看到这个全面的图画,不能只是照顾信仰这一个板块,因为上帝在每个板块里面都有祂的心意。

“微型教会同时要照顾到四方面(全人与上帝、全人与家庭、全人与工作、全人与社群),所以不需要把微型教会做得非常高级、专业,而是如何在这四方面实践信仰。”吴博士最后总结说。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